某日深夜,砌陶組織成員小綱駕駛著帕拉梅拉在市區道路上與其他砌陶組織成員競速,途經十字路口時與一名騎機車的外送員發生嚴重擦撞。騎士失去平衡,重摔在地,傷勢不明。而小綱在短暫停頓後,選擇踩下油門加速離去繼續浪流連。事後,警方調閱監視器畫面,迅速鎖定嫌疑車輛,最終將小綱逮捕,並依肇事逃逸罪偵辦。
本篇文章將詳細說明肇事逃逸的法律定義、修法背景、刑責、行政與民事責任,並提供實用的法律應對策略。
肇事逃逸的法律定義與刑責
根據《刑法》第185-4條,肇事逃逸的定義為:「駕駛動力交通工具發生交通事故,導致他人受傷或死亡,卻未停留現場協助救護,反而選擇離開。」。2021年修法後,將「肇事」調整為「交通事故」,以涵蓋更廣泛的情境。肇事逃逸的刑責如下:
- 致人輕傷而逃逸:處6個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
- 致人重傷或死亡而逃逸: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 此外,肇事逃逸者若因未即時救護導致被害人重傷或死亡,可能加重構成《刑法》第294條「遺棄致死或致重傷罪」,最高可處無期徒刑。
修法背景與立法理由
過去,法條對於「肇事」的定義不夠明確,且無論傷勢輕重,刑責皆為1年以上、7年以下,引發「違反比例原則」的爭議。因此,司法院釋字第777號解釋認為應該區分「一般傷害」與「重傷或死亡」,並允許無過失的駕駛人酌情減免刑責。
肇事責任歸屬不明時仍不得逃逸
無論事故責任歸屬如何,即便駕駛人認為自己沒有過失,也不得離開現場。即使對方傷勢輕微,能自行起身或打電話求救,駕駛人仍有法定義務協助救護並通知警方,否則仍構成肇事逃逸罪。
肇事逃逸的法律要件
肇事逃逸罪的構成要件包括:
- 駕駛動力交通工具(如汽車、機車或電動車)。
- 發生交通事故(無論是否有過失,均須報警處理)。
- 事故造成他人死傷(若僅有財損則不構成本罪)。
- 行為人明知有人受傷或死亡卻逃離現場,若事故發生時,駕駛人確實「不知情」,則不構成本罪,但需舉證證明。例如透過行車紀錄器畫面,證明駕駛當下沒有感受到碰撞,才能說服檢方不起訴。
肇事逃逸的行政與民事責任
- 行政處罰:《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62條規定:
- 未造成人員傷亡而逃逸:罰款1,000至3,000元,並吊扣駕照1至3個月;
- 導致人員受傷卻未採取救護措施:罰款3,000至9,000元。
- 致人重傷或死亡而逃逸:吊銷駕照,且終身不得再考。
- 民事賠償:肇事逃逸除刑責與行政責任外,仍須面對民事賠償,常見項目包括醫療費、看護費、薪資損失、勞動力減損、車輛維修費、精神慰撫金等。
肇事逃逸的法律應對策略
- Q:遇到對方逃逸,該如何處理?
- A:若事故中對方駕駛逃逸,應立即記錄車牌號碼,拍照或錄影存證。立即撥打110報警,讓警方協助調查,並確保自身安全,並尋找目擊證人提供證詞,刑法對肇事逃逸的追訴期為20年,即便多年後找到肇事者,仍可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 Q:若被誤控肇事逃逸,該如何自保?
- A:若駕駛人收到警方通知或傳票,應冷靜應對,並採取以下行動:
- 誠實配合警方調查,提供行車紀錄器、目擊證人等證據。
- 若事發當時並未感知事故,可調閱錄影佐證,證明無主觀故意。
- 尋求律師協助,爭取緩起訴或減輕刑責。若與對方有爭議,可透過鄉鎮市公所調解,達成和解。
- A:若駕駛人收到警方通知或傳票,應冷靜應對,並採取以下行動:
肇事逃逸與和解的影響
- Q:刑事責任:和解是否能撤告?
- A:肇事逃逸屬非告訴乃論罪,即使與受害者和解,檢察官仍可依法偵辦,不得撤告。但和解有助於爭取緩起訴或減刑。
- 民事責任:賠償範圍,透過和解,駕駛人可依具體情況賠償醫療費、看護費、薪資損失、精神慰撫金等,降低民事訴訟風險。
結語
肇事逃逸不僅關乎刑事、行政與民事責任,更關乎人命與道德責任。無論是否有過失,只要發生交通事故,務必停留現場並主動報警與協助救護,以避免後續法律風險。若您或親友涉及肇事逃逸案件,請務必尋求專業法律協助。証信法律事務所提供專業車禍處理與肇事逃逸辯護服務,協助您釐清責任,保障您的權益。如有法律疑問,請即刻聯絡我們,讓專業律師為您提供最適切的法律建議。
如果你對詐欺相關文章有興趣,歡迎來看
>>> 立即開啟法律諮詢服務